央广网贵阳3月5日消息(记者任振国)近年来,生命教育有效助推青少年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健康第一理念,但目前仍然存在生命教育定位不明、课程量设置不足、生命教育内容碎片化、生命教育教学模式固化等问题。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顺勇带来了《关于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议》。
经调研分析,张顺勇发现由于青少年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自己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
而且在实际中,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及过度商业化,导致学业压力倍增的剧场效应、内卷效应,削弱、忽视乃至放弃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育人工作。加之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未成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2021年10月,教育部关于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明确提出“良好的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觉采纳和保持健康行为,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张顺勇建议,国家层面加强心理普查和摸底科研,建立学校常态化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发展基于中国文化教育特点的心理危机测评体系和网络测评系统,研制《生命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纲要)》,科学编制和有效使用地方生命教育读本,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生命教育资源库,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张顺勇带来了《关于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