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做有特色、有风格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发布时间:2024-08-27 03:55:19

  课程改革的进行,我国幼儿园课程管理的三级体制赋予了幼儿园极大的课程自主权,什么是真正的特色课程?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在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华夏前程教育科学研究院、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幼教年会西部峰会上,成为专家、实践者热议的线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指南》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走进各个幼儿园,各具特色的课程让人应接不暇,如双语教学、高瞻课程、多元智能、奥尔夫、瑞吉欧(以上多为国际幼儿教育理念),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幼教年会西部峰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原所长霍力岩的提问引发前来参加中国幼教年会西部峰会的幼儿园园长、老师们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周念丽也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双语教学、外国人的面孔、各种拗口的国际教育理念成为吸引家长选择幼儿园的关键要素,哈佛、剑桥等名字深受青睐,很多人甚至愿意为此支付高额学费。”周念丽认为,这恰恰是我国家长文化自信上的缺失。

  西安市第五保育院书记、院长陈萍在学前教育领域摸爬滚打30余年,在多年课程实践中体会颇深。“上个世纪80年代,幼儿园大多采用分科教学,后来采用综合课程、区域活动教学,一直到现在形成了主题活动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国际教学方式涌入国内,让陈萍这样的“老幼教人”应接不暇。“作为幼儿园一线的教师,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刚弄懂些皮毛,另一种又来了,有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让我们眼花缭乱。有时候感到很迷茫,不知道究竟要用哪种教学理念。”

  陈萍坦言:“这些理念的涌入,让我们意识到在课程建设中,集体教学应该向小组教学、主动探究孩子的自由活动发展,我觉得这就是积极的影响和改变。”

  有时,陈萍也感到力不从心。“外来理念的吸收和运用间还存在鸿沟,园长、老师在开展课程研究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惑。比如幼儿园老师专业背景、学科背景等限制,园长不能完全按照新的理念去进行课程改革。”

  “在大量国际化思潮来袭的今天,作为一线园长,我们都需要冷静地思考,什么才是我们幼儿园最适合的课程。这需要考虑地域、园所本身的特点、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结构等问题。理念可以学习、借鉴,但一定要有融合和创新。”陈萍说。

  如陈萍所说,融合和创新需要充分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了解自己的特色所在。

  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谭娟认为,特色课程要本持本土情怀,秉持国际视野,借鉴国际经验,但是最终落脚点是要放在本土。

  怎样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幼儿园课程体系?霍力岩认为,至少涉及四方面内容:核心价值、内容框架、方法体系、评价取向。“这四个方面都和教师紧密相关。”

  现今全球多元文化碰撞背景下,如何培养幼儿具有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周念丽认为:“一是传承自己的文化,二是有开放的心态接纳吸收他国文化精髓。每一个课程活动背后的设计都意味着教师的价值判断,要做‘有根’‘有魂’的中国学前教育课程,需要教师、园长科学地设计和有针对性地实施。”

  会上,周念丽介绍了“好玩的甲骨文”“成语故事”两个活动方案,活动不分大中小班,老师根据不同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做出调整,从认识甲骨文、成语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故事。“成语承载着人文内涵、境界高下、善恶分明的中国价值观。这就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充分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文化自尊的现代中国娃。”

  如何进行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看来:“要在大量、充分、深入地学习国际理念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本土化,这是前提和基础,本土化并非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像steam课程这样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融合的基本理念,幼儿园就可以借鉴。”

  周念丽也提醒:“不要过度解读国际幼儿教育理念,比如steam课程并不等于3D打印机、机器人等高科技,这离幼儿发展也比较遥远。其实孩子搭积木也可以融入steam理念,它也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思维。”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美好的童年只有一次,该玩的时候还是让孩子多玩会儿吧!”网友小董的帖子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因此大多家长支持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但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就是老师简单带着孩子做做游戏吗?会上,专家进行了释疑。

  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学部教授王小英指出:“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多样化。在游戏化课程中,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能充分发挥。”

  “完全遵照成人指令的游戏已经不是‘儿童游戏’,而是‘游戏儿童’。课程游戏化要求在活动中融入自由、自主、创造和愉悦游戏精神,并不是把一切活动都改造成游戏,更不是用游戏替代其他的实施途径。”王小英说。

  储朝晖表示,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玩玩游戏就回家。“培养幼儿具有与其他人进行平等合作与竞争的态度、品格、视野和能力,才是学前教育的核心要义。”

  “儿童的游戏、活动、经验常常不是完全自发的,它离不开情境,离不开老师的支持,离不开小伙伴之间的戏耍之后相互的观察、模仿、学样,这也就是所谓的社会观察。”霍力岩说,“儿童在幼儿园里的课程是游戏式活动,但其中一定蕴含着教育工作者设计的意图。”

  “尊重儿童的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但是简单的课程游戏化也有问题。片断的游戏或放羊的游戏都不可取。”霍力岩说,真正好的游戏是让儿童能够产生兴趣,愿意去体验、探究、合作分享。

  “游戏确实是儿童学习和发展最重要的方式,学前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理论依据,才能为孩子设计出有培养目的的游戏系统,让游戏课程化。”霍力岩接着说:“游戏只是方式方法,解决的是儿童如何学习的问题。如果我们本末倒置,把游戏当成学前儿童学习的目标或者内容,可能我们就会从‘小学化’的误区走向单纯游戏化的误区。”

  “将游戏和教学深度融合,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处理教学计划和儿童兴趣之间的矛盾,精彩的课程生成背后一定有精心的课程设计。”王小英也认为,教育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人的活动。在游戏和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教师的作用会越来越凸显,只是隐性和显性问题。

  “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前教育工作者,但很多幼儿园教师在保教实践中不知道自己应该坚持什么标准。”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吕明凯表示,“目前尚缺乏引领性、指导性标准。有了标准,我们才能充分发掘及活化周围的资源,引导孩子建立文化自信。”

  “很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设立课程标准已经有了认识和思考,关键在于行动,用实践为课程标准做出引领。”吕明凯如是说。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课程标准实际是课程建设的基本法规,需要有教育部的顶层设计,同时结合专家的专业引领、基层实践探索,才能设计出一套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标准。”吕明凯说。

  霍力岩认为,“课程建设必须明确价值取向,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立德树人的战略部署,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构幼儿园课程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方面的内容。”霍力岩认为,在新时代、文化底蕴、文化自信也应该进入课程中。霍力岩说:“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的课程会涉及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等,我国虽然有很多这方面的探索,但是并没有明确成为每个地方、每个幼儿园的课程内容。”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去调研时看到,一些幼儿园在课程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了,但当地行政管理部门不认可。随着幼儿园的起落和变化,该园所的课程也就逐渐被淡忘。因此推进省级甚至国家层面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储朝晖说:“不同于小学、初中主要以教导知识为主的课程设置,幼儿园的课程标准要对3-6岁儿童成长的过程以及中国这个阶段幼儿发展状况有比较具体清晰的了解。”

  基于大量调研,储朝晖指出,幼儿园建立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依然任重道远。“把理念转化为课程,幼儿园在职工作人员需要很高的专业门槛,但现在还很难做到。”

  储朝晖建议,“建立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现在就要开始,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鼓励发达地区优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课程评价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它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样态紧密联系。课程评价不是离开课程的评价,而是跟课程浑然一体的、相辅相成的评价。因此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也需要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霍力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