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各中小学要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通各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各学校要高质量建设学生成长中心,由校级领导主管,指定专人负责,完善各项制度,把学生成长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课程方案中;推进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全员普及行动,督促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锻炼一小时以上。
在课程设置方面,各学校要全面落实每两周1课时心理健康活动课、每月1课时心理健康班会课、每学年2次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要求,积极开发至少1门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组织至少1个由心理健康教师指导的学生社团;在每天第一节课前开展“阳光5分钟”的生命健康教育,强化生命教育。
在师资配备方面,每校至少应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权威机构举办的专业培训,市级每学年举办2期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各县区每学年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不少于1次全覆盖专题培训;学校每学年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开展不少于8课时、对全体班主任开展不少于20课时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或校本研修,至少开展1次教师心理健康关怀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分。
在完善危机预防方面,《意见》指出要强化朋辈互助,每班设置2名心理委员,其中男生、女生各1名,有寄宿生的学校设置寝室心理委员,学校每学期对心理委员进行至少2次指导和培训;建立朋辈、班级、年级、学校四级预警机制,实施心理健康动态监测,学校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学生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成长档案。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骨干发挥好“信息采集器”作用,发现苗头情况迅速汇报,让心理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及时帮助。对心理健康状况预警学生,在开学及考试前后、毕业季、升学季、实习就业等特殊时段,学校要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成绩观和就业观。
此外,要引导家长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帮助家长树立“家长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引导家长多陪伴多关爱子女。学校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实地家访1次,对贫困、留守、单亲、休学等重点学生定期随访,建立随访档案。学生在校期间出现严重心理危机时,家长应配合学校共同商定干预方案,教育、卫健等部门及时协助家长送医诊治,由专业医院出具相关证明方可复学。
《意见》指出,计划到2025年底,县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全面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学校开通心理热线,对已建有热线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及 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公共卫生热线青少年服务热线等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向儿童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电话,鼓励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主动拨打求助。各校要按要求配齐法治副校长,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法治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预防校园欺凌专题法治教育课。来源:洛阳市教育局、洛阳晚报教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