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深耕“外语+思政”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13 12:25:58

  央广网上海10月16日消息(记者韩晓余 通讯员吕客 吴斯琦)近日,2023年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公布结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斩获特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以语言通达世界,培养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外语学科应有的时代担当。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潘智丹说道。

  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深耕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教学,打造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外语智慧课堂,积极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人才支持,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智能化、信息化的挑战,“外语教师不再是语言知识搬运工,而是中国声音的传递者。”作为公共英语基础课程教研室负责人,此次大赛获得特等奖的迟娟老师谈到文化教学如是说。她坦言,外语教师要成为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唤醒者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塑造者,打造有思想、有温度的教学过程。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迟娟带领课程团队策划组织了“中国之道·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赛”,引导学生从传承之路、红色之路、创新之路和友谊之路四个方面来发现和讲述中国之道,将小我融入大我,培养家国情怀,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也为开拓大学英语课程的第二课堂育人阵地作出积极尝试。

  围绕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教研团队依托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深挖育德元素,以“身边人 身边事”为内容抓手,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形成了一系列以中老铁路建设的人才培养、“忠诠-尔纯”先进事迹、优秀校友林丹丹故事等为代表的“校本课程思政案例库”,在语言教学中扎实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和家国情怀,推动实现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内化认同和外化迁移。这些充满“上应味道”的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堂,也讲到青年学子的心坎上。

  “听到老师用英语讲到学姐林丹丹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当驻村书记的故事,更深刻了解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重大意义,促使我对未来职业道路进行思考;了解到我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师的培养,对国家和学校都产生了由衷的自豪。”人工智能专业余项羽同学兴奋地说。

  精彩的教学创新植根于深厚的“三全育人”实践土壤。据了解,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走在前列,先后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和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学校提出了“思教融合”的建设理念,围绕“厚德精技”构建了涵盖专业、课程群、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全链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学发展是关键,学生成长成才是最终目的。”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杨雪表示,课堂内外,老师积极鼓励指导学生们参加各类英语演讲、辩论、写作等赛事时,引导大家关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话题,训练学生运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和解释当代中国,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让青年学子不仅具有“国际眼”,更具备“中国心”。

  “经过大一的英语课程学习,为我们开启了认识新世界的大门。课堂上有演讲PK、小型辩论、评审团点评、角色扮演等丰富形式,话题大至全球局势、国家发展,小到经典阅读、个人成长,我们增强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大二学生何泽谈到《进阶通用英语》课程教学的时候,感慨受益良多。

  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时代使命,最为核心的是要体现国家核心价值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突出育人价值,打造“外语+思政”金课,以“四个自信”为引领,聚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话语能力,培养爱中国、懂中国、讲中国,具有全球视野的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真正实现了课堂精彩、学生喝彩、效果出彩的“三维出彩”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