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
发布时间:2024-08-08 08:57:25

  您提出的《关于健全应急安全教育体系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的提案》收悉,经商教育部、中国科协,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对于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全民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动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加强安全宣传,普及安全文化,增强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2020年印发《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方案》,将公共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作为重点,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引导社会各界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应急管理部会同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的意见》,促进应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推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常态化长效化。积极推进安全应急科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会同中国科协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等有关要求。教育部2021年10月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确定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以“安全应急与避险”领域为重点,提出安全教育进课程教材要求和学科落实建议。教育部2022年组织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语文、思想政治等课程中融入“安全应急与避险”内容,同时督促各地各校认真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开展应急处置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积极推进安全体验基地场馆建设,分类推进防灾减灾、安全应急、消防安全等科普基地建设,推动科技馆、博物馆、教学培训基地、工业厂矿旧址、灾害事故遗址等设立安全专区,增加应急科普内容,融入安全元素,拓展了体验式应急安全宣教方式,增强了公众的互动性和参与度。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宣传月等时间节点,向社会公众开放消防博物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设施场所,组织各地应急、地震、消防等专业力量走进校园、社区等,不断提高公众应急避险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同时,坚持紧贴实战开展教育培训,常态化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景演练、桌面推演等线下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干部队伍实战实务实操能力。建强建优应急管理干部网络学院,面向注册学员(19万人)常态化开展大规模在线年累计开展各类线万余人次,总时长达3322万学时。中国消防博物馆、中国科技馆、中国数字科技馆等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应急科普服务和知识技能宣传。三、广泛开展社会化安全宣传教育

  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重点工作任务,应急管理部门广泛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安全宣传咨询、主题公开课等线上线下活动,大力普及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生活安全等应急知识。持续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名义部署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2023

  年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主题,指导各地开展学习宣讲、专题学习、应急演练、隐患曝光等活动,各地开展应急演练56万余场、参与3500多万人次,“安全生产大家谈”200余万场,参与8000多万人次。每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指导各地围绕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互动性强、体验感好的科普宣教活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应急管理部注重发挥主流媒体公益宣传作用,常态化在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平台刊播电视公益广告、公益海报、音频提示等安全宣传产品,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国网等推出《全民安全公开课》系列节目,线上线下同步、大屏小屏联动,取得良好宣传效果。中国科协组织创作优质应急科普内容,2023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期间策划推出应急科普公益片,覆盖人群超5亿次。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不断探索安全宣传和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新路径、新模式,扎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走实走深,持续营造浓厚安全氛围,进一步增强公众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