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通识选修课 “ 叫好 ” 又 “ 叫座 ”!
发布时间:2024-08-05 21:20:39

  一千个上课名额瞬间“秒光”;不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根本占不到前排的位置;上课的场所也多种多样,博物馆、音乐厅、大舞台、影音室都是老师授课的教室;课堂上更是气氛热烈,艺术鉴赏、人类文明、数学理论、分子化学……被老师们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得通俗易懂。

  2023年秋季,学校面向本科生推出6门校级一流通识选修课程,它们是:《碳引发的神奇世界》《文明之光:十堂课教你读懂世界文化史》《学生领导力素养提升》《数学与人类文明》《走进音乐与舞蹈的世界》《艺术之旅——世界博物馆及其重要藏品鉴赏》。开课以来,深受学生喜爱,不仅“叫好”还“叫座”,很多同学更变身“自来水”,在朋友圈、小红书自发推荐。

  “感谢这门通识课,给我和优秀科研工作者见面的机会,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听到老师的讲座,真的很期待!”

  究竟这些课程有什么魅力,让同学们频频点赞,甚至下课后也迟迟不愿离去,围着老师提问。让我们一探究竟。

  2023年11月3日,在《走进音乐与舞蹈的世界》的课中,课程负责人音乐学院马学文教授专程邀请了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乔中石讲授《中国篆刻艺术——遇见舞蹈》,这位登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书画印名家携手音乐学院原创舞蹈作品《篆刻》的主创师生,和现场听课学生共同探讨关于篆刻、书法、造型、舞蹈的话题。课程还吸引了许多没有选修的同学慕名前来旁听,下沙校区艺术中心大剧场座无虚席。

  应用化学232的范沛曦至今还对这一讲记忆犹新,“不仅能观赏到印章展品,感受中国篆刻艺术独特的东方之美,而且亲眼目睹了舞者怎样用辫子体现刻刀,用肢体语言表现篆刻形态之美。”范沛曦说,“两个小时的课让我沉浸式地感受艺术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下课之后我意犹未尽,还去图书馆查阅篆刻、舞剧相关资料。”

  而在另一讲《欧洲歌剧院的中国声音和中国导演》中,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歌唱家宗师和歌剧导演林梅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讲述音乐与人生的互相成就,讲到兴致之处还即兴用意大利文、德文、法文、俄文、中文等不同语言演唱艺术歌曲,让听课的同学们“点赞”不断。

  这样的场景不是个例,几乎在每门一流通识课的课堂上都是如此。尹守春教授负责的《碳引发的神奇世界》,看似晦涩的题目,将化学、历史、文学、哲学和艺术等内容相互渗透,诙谐的语言让课堂充满乐趣。

  “早在一年前就开始谋划这些课程。经过对课程内容、教学团队建设等层层评审,在前期申报的课程中筛选出六门。”学校教务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课程突出涵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素养和道德情操,探索跨学科融合。“我们打破‘一位老师讲到底’的局限性,邀请多位学界业界名家、学科专业带头人‘组团’授课,6门课程授课教师达50余位,而且还和基础部协同,在同学们中‘引流’,扩大课程覆盖面。”

  面对多位教师讲授同一门课,如何保持课程的脉络连贯性和内容完整性,成了每个课程组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学院曹健教授是《数学与人类文明》的课程负责人,他坦言开课之初最担心的就是实际教学效果,怕同学们只听个热闹,而忽略了学习知识。

  教务处召开的课前培训会打消了曹健的困扰。“教务处多次和我们召开会议,进行沟通,对课程内容设计强调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曹健表示,课程组的老师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根据拟定的课程大纲,通过多次备课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并精心凝练了课程标题。

  以他的《数学与人类文明》以例,课程以数学文化为主要线索,阐述了数学的产生过程、发展状况、典型人物等,微观上帮助同学们认识数学的来源与发展,宏观上让同学们了解数学的整体框架,拉近数学与非数学专业同学的距离。开课至今,校内外名师以“希腊数学与希腊文明”“从文艺复兴到微积分的诞生”“拉马努金(Ramanujan) 和现代数学”“吴文俊和数学机械化”等内容带着学生们“穿越”数学史,感受数学的魅力。曹健作为课程负责人,更是现场跟进每一堂课,仔细记录每个老师教授的内容,保证知识点不重复、不遗漏。

  人文学院的林航教授负责的课程《文明之光:十堂课教你读懂世界文化史》邀请了浙江师范大学刘昌玉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王邵励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后朱文旭,中山大学费晟教授、郭丽娜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胡传胜研究员,南京大学刘成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文硕教授等专家学者。人虽多,但课程脉络始终清晰,即以古代世界到现代世界人类文化创造为主线,以中外文化交流史为重点,每个老师围绕主线和重点负责不同的时期。从古希腊文明到亚洲文明,从阿拉伯世界对古代中国的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在法国的接受,课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至始至终得以保证。

  “真的没有想到,学生给了我这么大的惊喜。”音乐学院的徐莺老师负责的课程是《艺术之旅—世界博物馆及其重要藏品鉴赏》。这是一门艺术通识课,为了保证让不同专业的同学都能体会审美精神,学会如何鉴赏艺术品,徐莺做了大量的课程设计,不仅邀请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文博界知名学者来校授课,还安排了博物馆实践教学。

  “为了协调大家时间,我将实践教学安排在了周末。同学们不仅早早赶来,而且大家还事先做了功课,有些藏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徐莺说道。在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作业和汇报中展现出的独特的视角也让徐莺对课程有了重新的审视,“有同学在展卷欣赏《清明上河图》一比一复制品时,注意到了画中城门缺乏修缮细节,提出北宋繁华背后隐藏的社会危机。还有同学欣赏了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后,以此为灵感设计服装,这些其实也启发了我关于学科研究新的思考。”课程组成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丹霞授课后表示,同学们上课的热情也让她感动。“和同学们共同在古书画的长河中徜徉,更能激发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忱,并将之视为我们矢志不渝的毕生事业。”她说。课程组成员浙江省博物馆原馆长陈浩教授也表示,“在上课过程中,同学们对文物研究的热忱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文脉在年轻一代中延续。”

  事实上,每位授课教师都有着同样的感受。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书记王倩负责了《学生领导力素养提升》课程组织,课程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她坦言,每一次上课对她也是一种触动,“同学们不仅课后围着任课老师不愿离去,而且还会在线上真诚留言,向任课老师畅谈成长的困惑和上课的收获。这种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也启发着我们怎样做好新时代学生工作。”

  “通识教育是‘无用之大用’,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生之基。”学校教务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学校会总结这些“一流”通识课的经验,通过建立通识教育协同机制、深化通识教育数字赋能、提升通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式,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