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青岛市即墨区教育和体育局始终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工作重心和关键,坚持教师中心地位,深化改革创新,精准施策发力,推进教师队伍梯队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拓宽招才引智渠道,为教师队伍长远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即墨区近五年赴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选聘优秀毕业生和国家公费师范生359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1383名,选聘省属公费师范生344名,面向全国选聘优秀教师50名。全区教师队伍结构日趋优化,呈现高学历、年轻化态势,教育人才优势加速聚集。
即墨区教育和体育局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引领、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激励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潜心教书育人。
正向激励。将3月和9月确定为师德教育月,大力开展专题讲座、警示学习及师德征文、演讲、宣誓等活动,营造崇尚师德、践行师德的良好氛围。同时,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先后举办“凝聚师德力量、书写时代风采”“关爱·陪伴·成长”等多场师德现场会、报告会,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
反向约束。建立教师职业行为清单,强化教师职业操守,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教师培养、培训、管理全过程,增强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化督查考核,公开投诉电话和举报信箱,畅通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渠道。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和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对违反师德行为实行“一票否决”,确保了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高尚性。
2023年以来,全区有9名教师获评齐鲁名师、齐鲁名班主任等省级先进称号,8人获评青岛市“最美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15人被评为青岛名师,24人被评为青岛市学科带头人,87人被评为青岛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即墨区教育和体育局坚持全员覆盖、分层分类、多点发力,建立区、镇、校三级培训管理体系,以校培、区培、市培、省培、国培为主要依托,多措并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强化师资交流。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拔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带动提升农村教育水平。通过镇域内、城乡间等多种渠道每年交流调配教师1200余人,约占全区教职工总数的10%;打破地域、学段等限制,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城区局属学校不同学段间结对等方式进行师资调配,进一步均衡师资配置,充分满足新建学校、城区学校等师资需求。创新新岗教师培养模式,每年安排新招聘的农村义务教育段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培训,置换同等数量的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顶岗支教,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从城区优质学校和后备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小学担任校长,从农村薄弱学校选派青年干部到城区优质学校挂职锻炼,同步提升城乡学校干部教师业务能力。选派优秀干部教师赴贵州紫云、甘肃文县、菏泽鄄城等地开展帮扶支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向输出和互学互鉴、合作共赢。
坚持研训并重。开展“以研带训、以赛促研”的常态化培训,每年举行常规教研活动达400余次,强校提质、强镇筑基、协作体教研等专项教研70余次,展示公开课、研讨课1100余节,参训教师1.4万余人次。举行“顶岗培训满一年教师课堂教学人人过关比赛”,“工作满三年教师人人过关比赛”,促进新教师和年轻教师成长。每年举行全区教师优质课、基本功比赛和教学能手评选,近5年共有1190人被评为即墨区和青岛市教学能手,2862人获区市级优质课比赛一二等奖;2名教师在山东省首届思政课教学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1人在山东省思政课教学设计比赛中获特等奖。
信息化赋能。实施“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等远程培训项目,累计培训教师11.5万人次。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荣获“青岛市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优秀项目管理团队”称号。
管理体制的优化是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的重要保障。即墨区教育和体育局始终坚持依靠教师、团结教师、发展教师的理念,努力为教师创造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强化管理促规范。出台干部教师培训工作管理规定,实施教师年度培训计划制度,规范教师培训工作。做好“三定一聘”工作,促进全区城乡间、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
名优人才促发展。成立区级名校长工作室17个、名师工作室84个。创建全省第一个县级专家培训团队“凌燕导师团”,自主研发思维导图课程,开展思维导图培训,在省级研修班上作经验介绍。
关爱教师强保障。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的意见》,设立从教礼、退休礼等职业礼遇,实行教师年度健康免费体检制度,有效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任务,增强教师获得感、幸福感。
面对新使命,面向新征程,即墨区教育和体育局将以建设“和谐教育”品牌为引领,通过“清源工程”“优秀人才引进行动”等一系列举措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造区域教育人才“高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