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实是,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不仅在专家团队严谨设计与论证之中,也遍布于教师与幼儿互动的当下活动之中。
诚如之前一起学习李召存教授文章所倡导的那样:是时候和孩子一起做研究了,而不仅是研究儿童。
由此课程创生的主角也在从核心骨干教师走向更多一线教师,从教师走向师幼互动,最终走向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之中。
它生成于是师幼互动之中,是幼儿与外界环境互动之中,是幼儿自主自考之中生长起来的。
课程生长表面上看,是课程内容的生发,是活动的产生,实质上是儿童发展空间和可能性的增加。
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不是自动形成的,需要创造条件、把握机会,需要挖掘和开发。
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不只是儿童有事可做,更不是教师有内容可教,而是儿童获得适宜的问题和挑战,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在自己努力中获得了相应的新经验。
教师可教的内容有很多,儿童可做的事很多,但不一定都能产生发展;只有那些适宜于儿童身心状态和现实需求的机会,才是真正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才是宝贵的。这需要教师精心发现和创造。
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力量,指引课程建设的航向。没有思想的空间的拓展,课程建设不可能全方位展开,也难以承受压力和挑战并实现超越。
儿童观、教育观和教师观的变革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没有思想的变革,只会形式上模仿、照搬的幼儿园课程,难以有真正的突破,难以有效促进儿童发展。
今天,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很多问题,还是要从思想观念上找根源。思想观念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改革实践中会不断出现类似的问题。
一所幼儿园如果经常有各类人员尤其是教师之间真正的专业对话和思想交流,如课程审议和教学研究,那么一定能产生思想火花、拓展思想空间。
一所幼儿园如果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已经成为园内各类工作人员的生活内容,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支撑,那么,思想空间自然会得到拓展。
例如,前一阶段很多幼儿园组织教师学习《幼儿与环境》一书,可持续发展、关系思维、环境学习观、生态原则等观念和思想自然进入大家的视野,自然会与幼儿园工作对接。
由此,教师找到了一些看待教育、看待儿童和看待环境的新视角、新思想;阅读也启发教师去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想法。
在课程改革建设中,如果幼儿园能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那么一定能引发教师思维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和发展。
无论是对理论观点还是对实践状况的比较和分析,都会涉及差异分析、原因分析,都能引发教师的深入思考,形成一些新的思想。
如果幼儿园将思想和实践的总结制度化,形成一种有助于凝聚教师智慧和思想的制度,那对所有教师都将是思考的机会、思想形成的机会,也是不断进取的机会。
要拓展思想,找到思想的线索和切入点非常重要,因为其中包含了逻辑和线索,能避免思想的碎片化和散乱。
课程和游戏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包含关系,但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显然是不同的。
“课程游戏化”这个词组告诉我们,是课程有问题,需要借助游戏的内涵加以改进;而不是游戏有问题,要借助课程的内涵加以改进。因此,出发点是课程。
“课程游戏化”的思想线索在“化”,这里的“化”不是成为,课程不能完全成为游戏,那将失去课程的本质;“化”是渗透、转化、融入。在“化”的视野里,游戏不仅是一种实在的活动,而且是一种发散的精神,因而是可渗透的。
同样,艺术化课程的核心也在“化”,不是要把课程全部改为艺术,而是融入和渗透艺术,使课程具有艺术性;
玛丽·荷·艾斯的《风喜欢和我玩》是一本生动、有趣、有浓浓童趣的绘本,也是一本具有课程意义的绘本。说它具有课程意义,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它来教什么,而是它可以启发教师不断拓展课程的空间,尤其是拓展教师对儿童和自然以及儿童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风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儿童能运用它得心应手地展开那么多游戏并且在游戏中获得新经验。绘本自然地呈现了儿童与风的关系,既有充满趣味的游戏,也有快乐、烦恼和恐惧的心理。
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一种儿童可以成为主动学习者的环境,使其可以结合不同材料自由地去探索、实验,通过儿童自我选择、自我引导的活动,创造和解决问题”。
是因为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挖掘一切可能性,给予儿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就如儿童能认出一堆秋收果实和儿童能使用各种工具深入研究这些果实,完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两种不同的发展空间。
教育的挑战和趣味就在于变无为有,变不可能为可能,即“无中生有”“没事找事”。
其实,“生”和“找”都是有方向的,那就是让儿童有事可做,有行动的新可能,能获得新经验。
其关键在“生”,无论谁是生发的主角,“生”的结果一定要指向儿童,最终一定能给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增加机会和可能。
“无中生有”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添加,而是有逻辑的、有线索的生发,是符合生活原则的。
“生”的表面产品是物质、物品或环境,过程性的产品是活动和学习,最后儿童的“产出”就是儿童的经验和发展。
因此,“生”既是资源的深挖,也是活动的生发,更是经验的生成。这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课程意识和发展意识。
该园一直践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坚持“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上虞有著名的曹娥江穿流而过,儿童都了解和感受过曹娥江。当儿童提出能否再开挖一条“曹娥江”,不同的幼儿园课程会有不同的回答。
可以,但是需要儿童自己挖掘、自己解决开挖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自己完善江两岸的一切事物。儿童承诺并且行动了。从一块草地,到有“曹娥江”的草地,意味着“曹娥江”从无到有,需要“无中生有”。
也因此有了儿童的承诺、儿童的设计、儿童的群体、儿童的挖掘、儿童的构建、儿童的养殖、儿童的捕捞等具体行动。这就是一个“水利工程”,就是一个项目活动。
在这个项目活动中,儿童增加了生长的可能性,经历了承诺、经商、决策、倾听、表达、设计、选材、测量、工具使用、挖掘、推车、合作、美化等行为和事件,充实了经验。
当儿童无事可做,那么可能是资源严重不足,或是资源有严重局限。教师可以让儿童有事可做,这就是课程。
通过增加材料、任务等方式,让儿童结束无事可做的状态,或者增加儿童活动的难度和挑战,让儿童进入更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之中。
要在“没事”中看到“事”的线索和可能,这就是教师的教育意识、关系意识、生态意识和经验意识。“没事”不可怕,“无事可找”才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短板。
“曹娥江”没有水了,种植园地没有水了。那好办,把自来水龙头打开就可以了。这样儿童又无事可做了。怎么能让儿童有事可做,并且做得有意义呢?
鹤琴幼儿园的做法是让儿童从100多米外的地方把水运来。为何要从那么远的地方运来?因为那里有一个雨水收集箱,儿童由此更加理解了水的来源、下雨和动植物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那么远的距离运水不是很麻烦吗?但是在这麻烦中有学习,这也是一种服务性的劳动。没有事了,可以找到事情,并且是有发展机遇的事情,这就是幼儿园课程的生发。
因此,“找事”就是拓展经验。有事可做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做事,获得相应的经验才是关键。
“找事”就是找空间、找可能、找经验。不是做所有的事都一定能让儿童产生经验,有些事做得越多,越是浪费童年美好的时光,所以,要让儿童做适宜的事。
对适宜性的判断,要考验教师的专业能力。这取决于教师心目中的经验意识有多强大。因为足够强大的经验意识会让教师不断“找事”,也会允许儿童不断“生事”。
总之,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不断丰富儿童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版权说明:本文作者系虞永平教授,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明确备注出处。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